“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这是最怕在制造车间听到的对话。这意味着你不确定某人在某时决定以某种方式行事是组装工艺的关键,还是阻碍改进的障碍。知识是制造业的重要资产,对于制造可靠的产品至关重要。由于员工频繁更换岗位,因此有效地管理团队的系统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这不仅需要努力让新员工跟上节奏,而且要向那些需要做出改进的员工传达清楚该如何工作,即为什么要这样改变?
关于采用何种组装工艺及原因的系统知识并不是团队独有的,涉及制造过程中所有角色拥有的知识,例如组装人员、工程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它可能是与特定组件相关,包括目标条件、工艺更简单更一致的组装方法,或使用的工具和使用方法。由于标准或工程需求的解读会因人而异,甚至文档化的要求也会受到影响。无论是大量验收测试的失败还是长期的可靠性趋势,制造工艺的一致性是鉴别问题的关键。需要考虑的变量越少,就越能确定这些变量产生的影响。尽管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艺的灵活性,但为了保证可靠性,必须在不影响一致性和质量的情况下实现。
传递知识的方法?
大多数组织采用各种方法来获取系统知识。作业指导说明书是最有效的,常用来纠正浅显问题。添加详细的说明会有所帮助,但过多的内容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组装人员可能会在他们认为明白要点时停止阅读。图片和视频可以快速传达大量信息,但需要强调关键点。此外设计的变化会导致更新频繁。
在许多情况下,采用简单的传帮带方式,即老人带新人。这种方法在传递系统知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丢失缺点,此外传递好习惯的同时也会传递坏习惯。
培训课程最适合标准工艺和流程,但需要花费额外时间来开发。培训越正式,就越难以维持。不太正式的培训(在职培训或培训清单)较为灵活,但效果较差或不被使用。
防错是较好的选择,本质上是将知识构建到工艺中。当采用该工艺的原因不清晰时,需要采用这种方法来阻止被更改。
“经验教训”数据库
所有维护和传递系统知识的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有效的制造环境将根据所做的工作类型、工艺要求或人员和产品的组合采用相应的方法。很多系统知识是围绕问题、缺陷或症状的,而这些并不是正常“工艺”的一部分,因此常常被归入“经验教训”,其数据库容易丢失。当人们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寻找时,就不会付诸行动。因此,经验教训数据库最适合事后解决问题,而无法预防未来的问题。
建立“直接问”的文化
“鼓励所有员工及时询问异常情况”的文化是推动知识传递的关键。使问问题变得简单,“这样可以吗?”知道该问谁通常是成功的关键,提供基本的、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完成这一目标。由于很多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精通一个领域,因此让他们先了解一些基础,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向谁寻求其他更多的信息很重要。可以依靠具备行业顶级技术能力的专家,并建立快速沟通渠道。使用内部或外部论坛进行交流和提问有助于覆盖更多的受众,并且快速获得反馈。
不要被新趋势颠覆
制造领域的新趋势也会颠覆系统知识。敏捷性很重要,但是需要在工艺变更或改进是否会起反向作用间进行平衡。当进行工艺改进(非正式或正式)时,应该以一种有助于回顾的方式对其进行审查和记录。
组装的自动化趋势和数字建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经验教训需要构建到模型中,而不仅仅是由生产团队维护。这不仅仅是同事之间的知识共享,而是岗位之间的知识传递,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传递形式。
系统化的知识是制造团队的重要资产,通常意味着好产品与坏产品之间的差异,并会对工艺的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知识的传递、记录、传播和开发需要有意地融入制造团队的文化中。这样,当被问到“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答案就可以是“让我给你展示这样做的好
Ben Gumpert是Lockheed Martin公司的制造工程师。